胃肠外科

猝死频袭中年人,我们该如何预防

时间:2016-11-09

关于猝死

猝死是一种盖棺定论的终结性诊断,发生了才能这么诊断。WHO定义猝死:平素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6小时之内)。

其实猝死并不少见,我国资料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而中国每年猝死的中青年人数多达55万人,“猝死”看似一把无从防范的“夺命飞刀”,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


从临床上,我们可以把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首当其冲

大部分猝死都跟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其中以心源性居多。美国统计数据表明,心脏停搏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如此等等致死人数的总和。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原因,我们重点介绍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预防或预测?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顾名思义,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猝死,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90% 以上。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相当数量的人之前可能没有心脏病病史,即猝死作为首发表现,与猝死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一致。


为心脏提供营养的血管叫“冠状动脉”。若这个几根滋养心脏的关键血管,出现了管腔狭窄、变细、甚至堵塞或痉挛。心脏供血就会大大减少,轻者可出现胸痛(心绞痛)、胸闷、气促等心肌缺血症状,重者则为心肌梗塞。


若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救心丸)无效,则很有可能已经是心梗。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供血中断,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患者常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而猝死。


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以下常见诱因:

1.情绪激动、如狂喜、惊惧、忿怒、过度兴奋、紧张等。

2.过度疲劳、连续熬夜、长途奔波。

3.超负荷的剧烈运动、疲劳状态下高负荷运动。


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劳,避免情绪激动,这些都是我们能做的改变。俗话说先尽人事,才听天命,这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行为和避免猝死诱因的行为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


学会急救或许能减少一例猝死

一旦发现有人猝死,怎样才能挽救其生命呢?

最有效的办法是,尽早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所以在打120后,您应立即这么做:

安置患者平卧:摆正体位,松解上衣。

1.心脏按压:两手重叠,掌根对准心脏,双臂伸直,按压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深度至少5厘米。

2.打开气道: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除去口腔分泌物及假牙,施救者左手肘关节着地,左手掌压低前额,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起下颌骨。

3.人工呼吸:正常吸气后张口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并密闭,吹气时用放在患者前额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孔,吹气时间大于1秒,使胸廓隆起,松手,吹2次。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