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援非专题】张口结舌叹词穷

时间:2015-09-08

智者常说,学一门语言相当于多了一个活法。以往对这一句话不以为然。可真在厄立特里亚呆了一周,我敢说,以往对于学一门外语的藐视,在真实的境遇中怕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厄立特里亚是个小国穷国,人口也就五百多万。可就是这个小国,初中以上全部用英语教学,举国凡是我们路过的场所,一律以当地文字和英语两种文字标示。说这里男女老少都会活用英语是夸张,但上过学的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却都不在话下。要知道,当地为数不少的人还会用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如果你以为这里的人丢掉了母语,更是大错特错。这里主要有两种民族,两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当地人说的瓜里古拉好不热闹。

在厄特工作没几天,看这里的医生患者、商家顾客、司机厨子乃至路人几乎都能来几句活生生的英语,顿时感觉压力山大,更羞惭无名。好歹,自己也是认真地学过十年外语啊,缘何真用起来十足是个聋子更是哑巴?!好吧,兵来将挡,且得过且过吧!

没想到,在得过且过的路上眨眼迎来了三个“下马威”,让我们哭笑不得。话说有一次是让司机先去酒店接人,再接着人到大使馆。结果因为说者表达的句子太跳跃,转折词不太明显。司机竟然“脑补”成了到大使馆等人。人呢?当然等不到,只能是你等我、我等你。还有一次是喝咖啡,煮咖啡的中年妇女想问我们有多少人喝,用了一个词“How many?”听了愣神的我们还以为是要小费,后来才知道是问多少人。要知道,我们的说法是“是how much”。姑且不论这两种说法谁优谁劣,由于对英语不熟缺乏对语言变通的能力却是显然的。另外一次是当地的一位年轻人来找中国眼科专家为其母亲看脑部疾病引起的突发性双眼失明,由于对一些词汇比较生疏,我知道这是要找中国专家看病,却理解错了看病的专业。

每当碰到这个时候,我们随队的翻译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杨天笑副教授就发挥了大作用,总能及时扭转局面,让看似山穷水尽的局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实际上,有一门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会让在异国的我们费很少的劲做更多的事。我们就亲眼看到经过杨教授的协调,一些我们单独做干着急的事,得到了厄特人的帮忙,很快就解决了。有一句话说得好,中国人在非洲到处都是朋友,但你这个朋友交得怎么样,语言可是一大关。

是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那么些细枝末节琐琐碎碎的小事,总不至于老是让翻译帮忙吧。比如我在博翰艾尼眼科医院前几天,和一对兄妹俩小朋友玩得不错,大家见了总是凑到一起嘻嘻呵呵一番,心情很舒畅。不过郁闷的是,虽然我很想了解两个孩子的生活,和他们多聊几句,却始终哑口无言,因为实在找不出来双方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还有,我们和当地医院医护人员合作中,大家都已经很熟了,要说说几句客套话,分享点见闻是应该的,可对方倒是英语很在行,我们不少时候只能干瞪眼。

接下来的日子该咋办?大胆地将学过的用起来吧!再聪明地边学边用着点吧!正如杨天笑所说,有时候最重要不是你不会说,而是不敢说。在厄特待得久了,试着将学了很久的英语词汇与活生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你还别说:原来,我们也有推倒巴别塔的能力。这不,护士长尹玉在给筛查完患者冲泪道的过程中,还专门学了几个当地的词汇,如saigam(意思是咸不咸),派上了大用场。在手术室里,当地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好奇地学起了中国话,还专门用手机录了音,一次次念得不亦乐乎!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但在世界上还不能普遍接受之前,总应该有一种大胆走出去的范儿,而不是坐等别人来适应自己。事实上,经过了这一次切身的体会,以后不像模像样的说起来英语、用起来英语咋能行!

 

医药卫生报赴厄立特里亚特派记者

胡晓军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