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

医学影像学检查:这6大误区病人和家属要当心!

时间:2018-03-31

 

到医院看病,需做一些检查,在这些检查中,医学影像学的检查(也就是做B超,拍张X线片、做CT、核磁等)很常见。但是,等看完病从医院回到家,那么问题来了:

1


就医看病,做了影像学检查之后,会对一些检查结果产生压力或担心,实际上有些是多余的,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检查结果的意思,或对结果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肺上发现结节,肝上有个瘤,肾脏发现一个囊肿,肺上有黑点,等等。这很简单,找一位搞影像诊断很专业的大夫咨询一下,他会告诉你正确的对待方法,当然你要是遇到不太明白的大夫,解答不当,也可能带来新的烦恼。比如,CT检查发现肺部有小结节,这种情况很多都是良性的或旧的病灶,不需要理会,而有的则需要定期复查看其变化来判断其性质,再有,就是一旦怀疑是肿瘤就需要做下一步的处理。

2

选择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是否得当?由于影像的检查方法很多,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适合你疾病检查的最佳方法,检查、诊断你所患的疾病,这样会避免误诊、漏诊,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花费,有时还会避免不必要的辐射。

当然,有的医院、医生使用的检查方法有他的惯用习惯(比如习惯使用CT检查,或习惯用核磁,等),甚至你的病情比较复杂,不是常见或典型容易确诊的疾病,等等,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3

检查太随意、盲目,检查后极度后悔。比如我要求做一个全身的CT扫描,这样,往往做完检查后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为什么呢?他觉得接受的辐射太多了,害怕的要命,搜了一下,网上说辐射可以致癌,或易患白血病……!这个不能怪给你开检查单子的医生,人家医生要是不给你开,你会说大夫对你不重视或不负责。

4

做一个CT或者核磁就放心了,钱越贵,越效果好吗?

影像检查不是万能的,即便是做一次花一万多的PET-CT也是如此。当今的影像学的检查手段多样化,与上世纪中期之前医院影像检查(那时称放射科或X光室)的单一X线检查就截然不同了。尽管如此,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这么多的高端检查都做了,身体有什么病都能够看清楚了吧。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此多的影像检查手段对一些病的早期发现很重要,同时对复杂疾病的诊断也有了较多的相互对比影像学的方法,业内叫比较影像学,尽管这样,仍然有一些诊断不了的或查不出的疾病。实际中发现,影像检查方法使用不当也同样可以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误诊,或者对一些复杂疑难病在术前依然确不了诊,这些还得归于众多影像检查手段的固有限度(也就是说它就是这么个本事),或者是设备自身不足或使用者在应用检查上存在某种缺陷、看图医生解读认识上的差异等,也就是说,疾病越复杂,越不典型,越易出现这样的现象。难怪有的家属拿着片子跑了几个地儿,多少个专家的意见却都不一致。

5

当今的影像学检查图像的判读、作出诊断是很细致的活儿。要知道,现在去医院做完CT或核磁等,你手中的诊断结果并不是影像科的医生通过看你手里拎着的片口袋里装的几张片子而写出的报告。要知道,在较大的医院,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都是影像科大夫看着电脑屏(不是普通的电脑,而是专门看图的竖屏)观察、分析、对比病人的图像之后写出的诊断意见,因为一次复杂的CT检查要有几百幅图,一次核磁的乳腺检查要有2千幅图,这些都得过眼。现在的影像诊断早已经不是上世纪的模式:拿着一张片子对着窗户或灯光晃上几眼,就说没事,或者肺结核。所以,你如果现在找大夫会诊看片,一般都得给大夫电子版的,即DICOM格式的图,那样才能提出诊断意见。你若发到微信上的图,或将手机拍下来的几幅图发给大夫,严格说这种图是不能做诊断的,因为信息很少,大夫若凭这给你来个是什么疾病的诊断,是不是就太轻率了?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