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心中有爱 花自芳菲 ——记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护士长潘清梅

时间:2016-10-30

护理,不仅仅是一门治疗康复的技术,还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好护士,总是一边让命悬一线的惊险化险为夷,一边用和风细雨般的爱心,在痛苦中营造一方绿洲。

潘清梅,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护士长,她的人一如她的名字:在冷酷无情的疾病面前,她沉着而冷静,多次把病人从死神面前拉回;在被病痛折磨的人面前,她灿若梅花,绽放着关爱的芬芳。

让护理成为“人学”加“仁学”

每天早上730分,骨科二病区病房里会准时传出潘清梅的声音:“阿姨,晚上睡得好吗?”…… 她一边和患者打着招呼,一边查看着患者的病情,同时给患者讲解着注意事项。

过完周末,患者周一早上见到她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护士长,一天不见你怎么就感觉跟好长时间没见一样!”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本来是热恋中的人的感受,医患之间真的可以如此热络吗?这话一点儿不虚。朴实亲切如邻家大姐的潘清梅,每每是病人的开心果、定心丸,甚至,是病人病情的“稳定剂”。

那是2013年一个上午,商丘市一名60岁的女患者杨大姐因为腰椎后凸畸形,在骨科做了腰椎截骨矫形手术。杨大姐手术前就紧张得不得了。潘清梅在她的床前反复安慰和解释。第二天,手术也很成功。就在潘清梅忙着照顾别的病人时,突然得知杨大姐脖子以下麻木无力,四肢都不能动了。潘清梅赶紧通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科会诊的医生前来会诊,结果多科医生都没发现有阳性病理征,但杨大姐就是不会动。大家都没辙了。这时潘清梅想,病人是不是太紧张了,心理因素导致了临床症状?于是,她就蹲下来握住患者的手说:“你看,各科都来会诊过了,没有什么事,你放松,握我的手,看看是不是比刚才好一些?”患者用力动动手指,手指会动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潘清梅一见这一招有效,就继续待在患者床旁,每5分钟鼓励患者握自己的手,活动其他肢体,让患者感觉自己在慢慢好起来。潘清梅一直守了一个多小时,杨大姐终于高兴地说:“护士长,我全身都能动了!”

不管多“奇怪”多“难缠”的病人,潘清梅总能耐住性子,直到帮助病人把问题解决。从来从人见过她对病人失去过耐心。一个手部骨折的病人,因为担心劳动能力丧失而抑郁焦虑,潘清梅每天都要拉着病人做过手术的手,娓娓开导和鼓励十几分钟,直到病人重新建立了信心。

除了用十足的耐心让任何病人都说不出二话,潘清梅细致的职业敏感,也每每在关键时刻救了患者的命。

去年,一个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因为骨折住进病房,准备手术。潘清梅把老人安顿到6床,就去忙着接5床的手术了。就在潘清梅忙着照顾5床的时候,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6床,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老人略有异常的呼吸频率,赶忙停下手中的事上前查看,只见老先生口唇有些发紫!她赶紧通知呼吸科的人马上来抢救,果然,老人发生了最为凶险的肺栓塞。由于抢救及时,老人捡回了一条命,并在呼吸科治疗了一个月。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是潘清梅在临床28年练就的过硬本领。病情变化是随时的,年龄大的病人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风险会更高。这时,潘清梅不仅观察他们的骨科情况,心脏、神经系统都要观察。

除了保证病人安全,与病人沟通时,怎么能让病人感到更温暖一点?在潘清梅的带领下,骨科病区的护士们跟患者说话都“自成一体”。

“许大娘,昨天给你布置的作业怎么样?让我检查一下。”这是护士在询问病人的功能锻炼情况。

 “马大爷,今天该给您发毕业证了啊,恭喜啦!”这是护士在告诉病人,他今天可以出院了。相较于“办理出院证明”的说法,“发毕业证”让病人更有愉悦感。

医院人多,常有喜事。护士们已经形成习惯,把喜糖带到科室统一放柜子里,遇到科室住进来小病号,她们就在口袋里装几颗糖,在给孩子扎针后作为奖品发给孩子。

2010年春节,科室里住进来一个先天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儿,是从周口农村转来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70多岁的爷爷奶奶陪着他住院治疗。看着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潘清梅心酸不已。她跟科室护士每天早上给孩子带早餐,还一起给患儿捐了2000元钱。大年初一早上,她把这个红包交到孩子爷爷手里说:“过年了,给孩子发个压岁钱。”她怕“捐款”的说法伤害到孩子幼小的自尊心。

在这样尽心尽力的服务下,她所在科室的病人满意度为100分。去年一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收到了37个病人对潘清梅的点名表扬。

前几天,平顶山一位70多岁的患者复查时专程找到潘清梅,硬塞给她两斤黄豆,说:“护士长,不知道怎样感谢您,这两斤黄豆是我一个一个挑出来的,请收下……”

从这看似微薄的礼物,潘清梅看到了医患之间深深的情谊,那一刻,她的眼湿润了。她想:“有这样的回报,怎样的付出都不为过。”

让护士变成快乐工作的“专家”

走进骨科病房,可以看到好多好多的“笑”。潘清梅常说,选择了护理工作,就选择了了这种生活方式。不要抱怨,不要带着不良情绪去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身心有疾患的患者。

她不但关心着每一位患者,也关心着每一名护士。她常常这样要求护士:医生更多时间在手术室,护士就是医生与患者的纽带,又是前线的哨兵,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要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避免不良事件发生,这就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多年来,她在科室坚持“小讲课”制度。每天早上交班时,她都在病床前提问年轻护士:“为啥要给病人翻身?目的是啥?功能锻炼要实现啥目的?”高年资护士和潘清梅会对年轻护士的讲解进行补充。同时,病人也在一旁倾听,有助于更好实现护患配合。发现不常用的药,潘清梅也会问护士为啥会用这个药。护士就去查,也是一种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护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两例患者术后局部出现血肿,出现神经压迫症状,都是当班护士第一时间发现,通知医生及时处理,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医生对她们说:“你们是我们的眼睛呀。”

为了提高护士的医学素养,潘清梅又针对科室的护理病例讨论方式进行改革,邀请主管医生参加,让医生从疾病诊断的角度,为护士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她还抓住早上医生查完房后的时间,让医生给护士讲课,普及一下疾病治疗的新进展,手术的目的是啥。慢慢地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她说:“应该从让护士都懂医,都会看片子,这样给病人做宣教时病人也更信任。

她还是全科室护士的“知心大姐”,在工作之余教她们处理好家庭问题。“为什么老娘总爱给老公脸色看?”“那是你在她面前说多了老公的不好,以后少说一点。”只要有找来倾诉烦心事的护士,潘清梅一定要开导到她想开为止。生活,是工作的重要保障。

她把病人和护士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却时常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

20035月,非典肆虐,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了隔离病房。潘清梅作为第一批救治人员进驻隔离病房。当时,她的女儿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爱人常驻外地,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午托。孩子每天居无定所,有时住在午托,有时被潘清梅的朋友接走。当孩子的学校知道这件事后,班主任、同学们纷纷邀请孩子住到自己家里,孩子后来告诉她:妈妈,我为你骄傲。

从幼儿园到初中,她为孩子亲手做午餐的次数屈指可数,她笑言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2012年,女儿要参加高考,很多妈妈为了孩子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外租房陪读。当她和孩子交流时,女儿的一句话让她泪流满面:“不用了,妈妈,我在宿舍挺好,减少了在路上的时间,你太忙,如果这样租房,你太累了!”

长期的忙碌,让她的身体也一度吃不消。20128月,她体检时发现有疾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她没有声张,办过住院手续,就又到病房上班了。手术这天早上,她一早先到另一病区探望病区一名护士的孩子,交待孩子手术的注意事项,并送去了500元钱。一直到她手术后,这位护士才知道,当天,“潘老师”也手术……

不光是带好本科的护士,潘清梅还长期帮扶基层医院前来进修的护士们。她的科室里常年都有来自全省各个县市的进修护师。她给基层护士安排的带教护士都是高年资的,毫无保留地把和护患沟通、病房管理、重危病人管理、健康教育等倾囊相授。几年来,上百名基层护理人员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提高。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潘清梅护士长由一名普通护士成为一名护士长,由豆蔻年华到即将走上知天命之年。她看着骨科专业由1个病区40张床位扩大到3个病区123张床位,专业更加细化,有些技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骨科病区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她的背影。

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多次考核优秀,被评为先进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她把这些看作是患者和医院给她的嘉奖。她说,患者给了自己太多的信任与感动,医院给了自己很多帮助与关怀,更好地工作,快乐地工作,是她所有的回报。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