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

豫沪连心,“云端”连线,致敬方舱内的全能选手……

时间:2022-04-30

上午11时,河南省人民医院与省医援沪医疗队召开视频连线会议。党委书记邵凤民、副院长孙培春通过线上“云端”,与省医援沪医疗队领队高传玉及队员视频连线,传递关怀、致敬一线、豫沪连心!


图片

在听取援沪医疗队工作汇报,详细了解工作进展后,邵凤民书记关心询问援沪队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对医疗队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希望和要求:一要坚持生命至上,进一步忠诚担当、守土尽责;二要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筑牢抗疫战斗堡垒;三要坚持从严从细,进一步团结协同;四要坚持做好防护,进一步确保自身安全。


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

迈过了哪些历程

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成效,

请看健康报重磅报道——


图片

4月28日,《健康报》6版头条通讯

聚焦省医援沪医疗队


在方舱,要当全能选手


图片

4月2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方舱医院,为了及时研判一位新冠患者的病情,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专家和医院本部专家通过移动查房车,开展了一场连线会诊。


接受会诊的患者是一位 70岁的老人,自述此前被诊断为“冠心病、单支血管狭窄95%”,近期先后多次出现心绞痛,并伴有失眠、焦虑等症状,请求会诊。


会诊当天,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心理医学科、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等科室专家聚集在“云端会诊”的一端。会诊屏幕上,方舱医院内部场景实时呈现。


在“云端会诊”另一端,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总领队、华中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院长高传玉,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忽新刚、殷辉介绍了患者相关情况。


这是援沪医疗队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展的首次视频会诊查房。


图片

在张江方舱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马力使用移动查房车,进行视频会诊。


“对于出现复杂症状的患者,我们会利用移动查房车开展多方会诊。查房车通过手机App接受方舱医院的会诊需求,随时来到患者身边,方舱外专家即可指导治疗。”高传玉介绍。


1

制定完善的流程规范


4月3日,河南省选派医疗队奔赴上海,开展疫情防控救治。医疗队共1511人,包括医生、护士、院感专家、后勤保障人员、信息化建设人员等,整建制接管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方舱医院。其中,河南省人民医院派出317 人,他们大多数是具备丰富一线抗疫经验的“老兵”,医疗水平高,身体素质好。


在方舱医院内,大部分是轻症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也有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变化甚至加重。及时甄别和快速有效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是对医疗队应急处理能力的考验。


对此,医疗队探索完善会诊流程、转诊流程、应急预案,搭建了对接流畅的会诊系统、转运系统,从对患者的关注、诊断,到应急处理,环环相扣,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疗队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诊疗流程,尤其对有外伤、高龄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格外关注,有识病、诊病的能力。


图片

高传玉回忆说:“前些天,凌晨2时,方舱9号楼,值班大夫查房时发现一名57岁女性患者突发胸闷,自述有冠心病史。医生紧急让其服用速效救心丸,并进行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氧饱和度低至85%、心电图异常。医生随即会诊判断患者有心肌梗死的可能,立即联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安排救护车及时将其转诊,接受后续治疗,患者目前状况平稳。”


日常工作中,医疗队制定并严格落实交班和例会制度。每天,方舱医院领导班子召开例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周,方舱医院会同周浦医院领导汇总信息,尤其关注重症患者转运环节,做到从“方舱病床”到“当地病床”的无缝衔接。


高传玉回忆,方舱建设之初,硬件设施相对简陋,人员配备不足,没有电插座,厕所紧缺,医疗设备短缺,一度给医疗队和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医疗队队员们对方舱医院中的水电布置、生活保障、防护措施、转运流程等细节进行讨论,遇到问题,现场解决。


“在方舱,我们不仅是医护人员,更成了‘全能手’,水工、电工、清洁工,样样工作都能干。”高传玉说。


2

闭环管理严防院感


 “不管是在方舱,还是在驻地生活区、交通工具上;不管是医务人员,还是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甚至是通勤车司机,都要做好防护,落实闭环管理,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和医疗队零投诉。”启程奔赴上海之时,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定下了“三个零” 的目标。


图片

“在收治近7000名新冠阳性患者的方舱医院,‘零感染’任重道远。”高传玉介绍,医疗队建立了严格的院感流程规范,以6~7 名医生、约10名护士为一组,每组配备1名院感监控员,加强培训,确保口罩、防护服等穿脱操作准确到位。不少队员有一线战疫的经验,培训采取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必须人人考试、人人过关。”高传玉说。


最近,医疗队还优化了防护服穿脱区域的布局,流程规划逐渐完善、合理。


高传玉介绍,医疗队从驻地到方舱医院路途单程至少需要1.5个小时,在舱内工作4个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消杀的时间,一名医护人员一个工作周期需要9~10 个小时。为了减少感染风险,医疗队提前规划了队员活动动线,要求两点一线活动,不拐弯,不串门。


“医护人员从舱里出来,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有被口罩压伤的痕迹。” 高传玉非常心疼,同时也时常叮嘱他们注意防护。


“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尽量不吃不喝,减少暴露风险,保证自己不生病。”高传玉说。


3

呵护医患心理健康


4月21日,在高传玉的协调下,一场特殊的直播教学活动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示教室和方舱医院展开。


在脊柱脊髓外科示教室,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外科副主任医师施新革示范脊柱健康热力运动操。在方舱医院,患者用手机观看跟练,在驻点的医护人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互动让医患关系更密切“。医疗队队员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小患者上绘画课,辅导学生上网课,给孩子们带去关怀。”高传玉说。


图片

医疗队还将患者纳入管理系统,成立方舱志愿者临时党总支,下设4 个党支部,选出支部书记、副书记和生活委员,制定相应的职责。志愿者们佩戴红袖章,为协助管理方舱和维持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志愿者不仅能够及时安抚其他患者的情绪,讲解方舱救治流程,还能够协助医护人员发放一日三餐,照顾孩子,帮助老人,解决队员听不懂上海方言的问题。


医疗队还特别重视患者和队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安排专家为部分患者和队员进行心理疏导。


“由于长期在抗疫一线进行高强度工作,远离家乡,部分队员会出现一些心理波动。有些患者需要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时间久了,也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传玉说,医疗队要求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发现患者需求,哪怕是一包奶粉、一盒药、一瓶可乐,只要有可能,都会尽量满足。


目前,物资逐步充裕,方舱医院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工作也走向正轨。“如何保证方舱内‘零感染’,避免高龄、重症、特殊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让舱内患者早日平安出舱,我们将继续努力。”高传玉说。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