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成功救治一名消化道异物并嵌顿疝患儿

时间:2013-08-19

日前,小儿外科成功救治一名消化道异物并嵌顿疝患儿。患儿既往患有腹股沟斜疝,入院前,玩耍时误吞入一枚磁铁,磁铁进入肠道后随胃肠蠕动进入疝囊,巧合的是,该患儿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磁铁与疝囊一起没法回纳入腹腔,造成肠管缺血坏死,急诊来我科室,给予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

下面就小儿腹股沟斜疝简单作一总结。

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约占5%~10%,为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症状

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一般在生后数月出现,生后1月内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时即发病者并非鲜见。最初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可还纳性包块,当哭闹或其他原因致使腹内压增高时,包块可明显增大,安静、平卧、睡眠后包块可缩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碍活动,不影响小儿正常发育。除非发生疝内容 物嵌顿,很少有痛苦不适。年长儿可自述有坠胀感。

诊断

局部可见椭圆形包块,包块有蒂柄通向腹腔,且容易还纳入腹腔,压迫内环处包块不能再膨出,小儿咳嗽或哭闹时可觉察冲动感等。

对小儿有腹股沟区包块突出史、腹股沟区暂时查不到包块者,婴幼儿可刺激其哭闹或对腹部加压年长儿可令其咳嗽、屏气、鼓腹、跑跳后再检查多能查到包块并明确诊断。

病因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1.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是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理基础 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图1,2),女孩腹般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

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2.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弱等,是腹股沟疝的促发因素 有人报告80%~90%的新生儿出生时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其关闭的时间和机制尚不明确,然出生后的新生儿斜疝的发生率并不高,因此认为鞘状突的存在只是发生腹股沟疝的... 更多>>

预防
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如何预防?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治疗
(一)治疗从理论上讲,小儿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1.非手术疗法(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据薛璇英等(1989)报告,应用该法治疗腹膜鞘突未闭、无腹股沟管处肌肉薄弱或缺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00余例,疝闭合率达70%。此法多用于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婴幼儿棉纱束带或疝带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粪渍浸污,并可压迫或擦伤皮肤;长期使用不仅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加嵌顿疝的发生率,甚至影响睾丸血运、或导致腹股沟管局部粘连进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或有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疝带治疗。①棉纱束带法:使病儿平卧,将疝内容还纳入腹腔;取长棉纱束带对折成双头,折端放置于内环体表投影处及腹股沟管区;双头从髂嵴上方自背后绕到对侧腰部,返回到腹前部后将双头穿过折端,使形成扣环,正好压迫内环;再经过腹股沟部转向后方至臀上方腰部打结。可在内、外环处垫以棉纱或海绵,以加强压迫、减少皮肤擦伤。②佩戴疝带法:佩戴疝带用尼龙... 更多>>
检查
小儿腹股沟斜疝应该做哪些检查?一般病症,常规检查均正常,但如并发全身中毒症状,可有感染性血象,白细胞显著增高,甚至血小板减少等。可做B超检查,明确腹股沟处肿块性质,可做透光试验和X线片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并发症
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并发哪些疾病?可并发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若形成绞窄性疝,肠管可坏死,发生腹膜炎,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