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Party building work

成为省级大医院的“旗帜”,该怎样下功夫

时间:2016-06-29
核心提示

省级大医院可谓牛人云集,名医、各种主委、博导、硕导成群结队。要想在这样规模的省级医院冒个头,没几分硬底子功夫、没几分让人欢迎的人缘儿,还真不是玩儿的。昨天,在某省级大医院举办的一次盛会上,有4个人被冠以“身边的旗帜”,他们的故事被当场讲述。我们就来看看,这4个人的故事会有怎样的启示?


6月28日,河南省人民医院筹备了一场庆祝建党95周年的盛会,活动过程庄重而丰富。其中的一个重磅环节,是4名医护人员的故事讲述。这4个人,分别属于医疗、医技、护理岗位。他们分属于不同专业,却同样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为医院乃至全省医疗界赢得了不少赞誉。

面对工作中的“烫手山芋”,他这样抉择

同样是干活,每种活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的活吃苦受罪,有的活会轻巧一些。在工作中,不同的任务摆在眼前时,怎么挑选,是一门学问。

眼科医生庞辰久50出头,温和善良,不笑不说话。1987年大学一毕业,庞辰久就被分配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期间,援过非、到日本留过学、驻过艾滋病村、筹建过新科室。如今,他是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主任,率领团队已经完成2万多例准分子手术,使数万人告别眼镜。

当平时并不健谈的庞辰久讲起了援非、驻艾滋病村等经历时,同事们纷纷睁大了眼睛——原来,关键的决定不需多,却影响多年。

庞辰久职场生涯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否去支援赞比亚?河南已经援非几十年,1995年的援非医疗队需要一名眼科医生。庞辰久的孩子当时才上幼儿园,爱人也在医院工作,都挺忙的。庞辰久可以选择去,也可以选择不去。

之后的两年,庞辰久在赞比亚度过。那里疟疾、艾滋病高发,气候跟中国差别巨大,援非队员种菜做饭都得自己动手。为了不虚度光阴,庞辰久出国前发狠劲儿把英语练了个透心熟,一到赞比亚就把当地同行和患者“镇”住了——原来,中国医生的英语原来说得这么好?!

他又把没人会用、废弃多年的手术显微镜找出来,用从国内带来的人工晶体,给当地的白内障患者做了赞比亚有史以来第一台人工晶体手术,并从此把这种技术推广开来;他在赞比亚的全国眼科学术会上首度进行演讲,语惊四座,从此跟当地医务人员成为至交。

患疟疾独自躺在宿舍打摆子、被果蝇痛咬挖掉一块肉……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也没挡住庞辰久写出两篇论文,发在中华号的杂志上。

第二个关键选择是:要不要到上蔡县的艾滋病村驻村一年?这是省政府的一个任务,要求省级医院出一个人参加驻村工作队。庞辰久考虑到自己在非洲生活过,艾滋病村不算啥,就又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第三个关键选择:医院组建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需要有人负责筹建。这是个全新的学科,要从头学习新技术,面对很多未知数。庞辰久再次接下了任务。现在,该院的准分子中心已在省内数一数二。

庞辰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有俩孩子,却把握好了事业和家庭的天平

对职业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从来都是一个“跷跷板”,很难做到两头一般沉、一般高。

干细胞移植中心护士长付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12岁了。她的孩子乖巧懂事,聪明伶俐,如今已经承担了家里一多半的家务活。而干细胞移植中心2012年才成立,收治的多是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在历经长期反复的化疗之后,唯一的治愈生存途径就是干细胞移植。这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致死量的化疗,反复的骨髓穿刺,在全封闭的无菌病房里一住一两个月,没有家人陪伴,独自面对生死未卜的明天。

为了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付莹在无菌仓门口种了棵贴图式的树,取名希望树。患者能把重生的喜悦挂在树上,激励后来人;家属能把祈福挂在树上,有个寄托。她还在病区开设阳光病房学校,让长期住院患儿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课。

她对两个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两个孩子常常陪妈妈加班,边写作业边等着妈妈,母女三人一起成长。

付莹与患儿沟通]

护士崔彬讲述护士长付莹的故事

重症救治全国数得着,背后需要强大的人文素养

医学的本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怎样给一直在生物技术里打圈圈的医学思维,注入温暖的人文气息,这就考验一个医生的综合素养了。

秦秉玉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庄严凝重的表情为多见。他的目光机敏,思维严谨周密,嗓音浑厚深沉。这些外貌特征,跟他重症医学部主任的身份很匹配。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部是全国首个以学部为建制的重症医学单元,这几年名头响亮。各种专业和社会的评先评优中,各类媒体的聚光灯下,都离不开重症医学工作者的身影。秦秉玉10年前开始负责筹建首个中心ICU时,只有19张病床,现在病床数已有259张,ICU抢救成功率达90%,国内领先。该科室同时领先的还有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脑功能状态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脑保护等重症监测及生命支持技术。

在钻研技术之外,秦秉玉这几年开始深入思考人文、伦理等社会因素在重症救治中的作用。他见过太多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死亡时的无助和无所适从。重症抢救到底该在哪一步喊停?如何让重症患者活着时心安、死也得有尊严?

秦秉玉不断关注重症病人治疗中伦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在临床进行了一些数据采集和研究,希望能为尽快制定更清晰的标准和社会认知提供依据。今年,河南省医学会与河南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除了邀请来美国、澳洲、欧洲十几名顶尖学者外,秦秉玉还设法邀请来了著名作家二月河与一位研究佛学的博士,增设人文伦理讲坛。这是重症学术会上的首次尝试,令与会者无不印象深刻。

6月26日,秦秉玉到北京领取了“中国医师奖”奖杯。今年河南省一共有两位医师获此殊荣。秦秉玉说,这个奖杯太沉了,沉到只有在每一个生命面前做到问心无愧,才能拿得动它。

成为年轻医生的偶像,莫过于以身作则

传统中,只有医生和教师两类职业被称作“先生”。“先生”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气度。做医生,能做到“先生”的份儿上,成为后辈医生们心中的偶像,也可快慰平生。

超声科主任袁建军,就是一位颇有先生范儿的医者。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挺拔魁梧,儒雅温润,谨言慎行,尤其是,他绝不轻易说哪怕一句自我褒奖的话。其谦逊低调,令后辈医生叹为观止。

袁建军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的熏陶,使他医学功底深厚。初入临床,其诊断结论就曾令北京的专家称赞。29岁时,就编写出了心脏超声的专著《超声心动图诊断与临床》,在国内的超声医学界颇有名头。如今,患者拿着他做的超声诊断单,不管到上海还是广州,基本上是张通行证,不用再做二次诊断。

他曾获过中国医师奖、中国杰出超声医师奖等,这些都是“含金量”颇高的专业奖项。不管得啥奖,只要别人当面赞誉他,他总是立刻巧妙地把称赞的对象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包括他的前辈和后辈等。

《道德经》中曾有云:功成而弗居。唯其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袁建军在提携后辈上,也为年轻医师们津津乐道。他对麾下研究生、年轻医师们的研究课题精熟于心,遇到合适的病材立即通知相关者,手把手指导。更是赶着、催着年轻医生们外出进修学习。

他常说:“坐得了冷板凳,才打得了硬仗。”年轻医生们亲切地称他“超人老师”。

超声科年轻医生李亚伟讲述袁建军的故事

4人的故事讲述完后,台下的听众有感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就有这么多智慧啊!”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