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告别“熊猫眼”:解析黑眼圈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5-10-29

在皮肤科门诊,黑眼圈是许多人挥之不去的困扰。它并非简单的“没睡好”,其背后隐藏着多种成因。准确识别类型,是科学应对的第一步。

不妨在自然光下,拿起镜子做个小测试:观察黑眼圈的颜色?轻轻拉伸皮肤后是否变淡?对比早晚的明显程度?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将黑眼圈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并据此找到相应的改善策略。

第一类:色素性黑眼圈(棕色、咖啡色或灰黑色)

识别方法

眼底区域呈现褐色、暗沉或颜色不均匀。

拉伸皮肤时,变色依旧存在,不会消退或变淡。

发生原因

这类黑眼圈主要由于黑色素生成过多(色素沉着过度)引起。紫外线、炎症(如过敏引起的揉眼)、荷尔蒙变化、以及随着年龄增长累积的日晒损伤,都会激活和加重色素沉着。

治疗方案

严格防晒: 使用 SPF 30-50 的广谱防晒霜。

亮白成分: 选用含有维生素C、曲酸、烟酰胺或甘草提取物的眼霜。

专业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化学焕肤或激光治疗。

第二类:血管性黑眼圈(蓝色、紫色或红色)

识别方法

眼底区域呈现蓝色、紫色或红色。

轻轻拉伸皮肤时,黑眼圈会消退或变得不明显。

早晨、疲劳或忙碌一天后会更加明显。

发生原因

这类黑眼圈的“元凶”是眼周皮肤薄和血液循环不良。睡眠不足、脱水、过敏引起的鼻窦充血或血管扩张,都会导致血液在眼底淤积。

治疗方案

冷敷: 使用冰镇的勺子或眼罩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

含咖啡因眼霜: 咖啡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减少浮肿。

视黄醇: 长期使用视黄醇眼霜,可增厚眼周皮肤。

真皮填充剂: 针对皮肤极薄或血管暴露明显者。

第三类:结构性黑眼圈(因阴影或凹陷造成)

识别方法

您会看到眼窝下方有深深的泪沟或凹陷。

黑眼圈会随光线变化而变化,抬起头时阴影似乎会消失。

发生原因

这类黑眼圈本质上是阴影。它们由遗传、眼窝凹陷、衰老导致的胶原蛋白和脂肪流失、以及脂肪垫突出造成的对比度变化形成。

治疗方案

透明质酸填充剂: 治疗眼窝凹陷、改善泪沟的黄金标准。

改变睡姿: 仰卧并垫高枕头,减少液体潴留。

手术选择: 针对严重的脂肪突出(眼袋),可考虑眼睑成形术。

第四类:混合型黑眼圈(两种或多种因素的叠加)

识别方法

颜色和阴影特征不单一,可能同时出现棕色暗沉(色素)、蓝色血管(血管)和泪沟阴影(结构)的迹象。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黑眼圈都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组合,如色素沉着叠加血液循环不良,同时又有泪沟凹陷的存在。这也是黑眼圈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就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及护理。

总之,改善黑眼圈是一场“持久战”,完全消除并不现实,但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显著淡化。建议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并可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皮肤科 王思思)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