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河南省卫健委6月5日传染病风险研判提示:5-7月为发热伴血小伴减少综合征高发季节,5月23日-29日,全省报告血小伴减少综合征病例51例,较去年同期(29例)上升75.86%,预计近期报告病例数仍会在高位波动,仍存在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提醒广大民众夏季蜱虫出没,科学防控,健康度夏,远离“吸血杀手”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伴减少综合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蜱虫病”,是由新型布尼亚(SFTS)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或者伴有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的表现。儿童和户外活动多的人群,特别容易成为它们的“目标”。
二、蜱虫的生活地在哪里?蜱虫的形态是什么样?
蜱虫通常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树木茂密的地方,或者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体表。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蜱虫不吸血时,它的体积只有芝麻和米粒大小,吸血后像黄豆粒,甚至更大。
三、蜱虫病流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比较多见?
每到春季,蜱虫就进入了活动高峰,夏季更是“不请自来”4-10月是蜱虫病的流行季节,5-7月是我省蜱虫病高发期,蜱虫主要高发地区为豫南地区(信阳市、南阳市和驻马店市部分县区)。目前从监测数据看,全省都有发病。
四、哪些是容易被蜱虫叮咬的高危人群?
1.户外作业人群:农民、户外工作者、徒步露营等,需要重点防护。
2.重点检查对象:儿童、宠物易携带蜱虫入室,归家后应做仔细检查。
3.高重症风险: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易发展成重症。
五、怎么发现人或者动物有没有被蜱虫叮咬呢?
蜱虫通过感知人的体温及二氧化碳及体味来定位宿主,蜱虫会叮咬人和动物的任何位置。蜱虫喜欢在薄层皮肤位置附着,如脸部、耳廓、四肢等。更倾向于叮咬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比如人的颈部、耳后、肚脐、脚趾缝、腿部,对于动物主要集中在叮咬耳朵、颈部、四肢的股内侧、尾巴等这些柔软部位吸血。蜱虫叮咬人或者动物一般不容易发现,因为蜱虫口器上有倒刺,其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所以它在叮咬时人和动物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如果蜱虫叮咬头部或者隐蔽的地方更不容易被发现。
六、被蜱虫叮咬后会出现那些症状?
蜱虫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感染患病,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因人而异,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血红肿,瘙痒或者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2.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于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有过敏反应,可能出现皮疹、水泡,甚至全身性荨麻疹。
3.感染症状。如果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七、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该怎么做呢?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一是应尽快移除蜱虫,蜱虫在吸血时,会将整个头部埋入皮肤。在移除蜱虫时务必注意方法,切忌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在蜱的身上喷一些酒精,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使用干净的小镊子或类似的物品,尽可能的靠近皮肤一端,以稳定而均匀的力量向上拉动,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八、被蜱虫叮咬之后,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蜱虫叮咬后,如果发现身体不适,或者突然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或皮疹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且要告诉医生有蜱虫叮咬史,便于医生及时诊断,防治病情加重。
如何做好科学防控
1.做好个人防护:前往草丛、树林、及灌木从林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光滑的面料,避免蜱虫黏附;佩戴帽子;避免穿凉鞋或者拖鞋,建议穿高帮鞋。
2.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但要注意,含避蚊胺的产品不可用于2个月以下婴儿,使用时也要避免接触眼睛和嘴巴。
3. 尽量避免进入草丛、树林、灌木丛等蜱虫密集区域,避免去有高草或落叶的地方。在蜱虫栖息地时,要尽量走在小径中间,以减少与蜱虫接触的机会。
4.在草丛、树木密集的户外活动期间,建议每隔2小时检查一下身体,尤其是容易被蜱虫叮咬的部位。
5.在草丛、树木密集,蜱虫栖息地的户外活动后,应对衣服进行检查,特别注意观察腋窝、膝盖、内衣下、颈部发际、耳朵、肚脐周围,谨防蜱虫附着。
夏季是蜱虫叮咬的高发季节,我们必须对这个“吸血鬼”的攻击保持高度警惕。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方法是应对蜱虫叮咬的关键。(作者:公共卫生科 刘云红 编辑:史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