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气球,编织成美丽斑斓的梦,留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中。而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镜介入诊疗中心,一只由医用橡皮手套临时制作的“简陋”气球,却突然有了神奇的魔法。更特殊的是这场魔法的2位主角,一名化疗两年的4岁小患者,一名“奶爸医生”。魔法中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奶爸医生的“魔法气球”

相比于市面上售卖的精美气球,这只气球恐怕简陋了点,但正是它,让4岁的小雨(化名)从恐惧和哭闹中安静下来,慢慢进入了梦乡。看着终于入眠的小雨,医护人员尤其心疼。2岁那年,小雨被发现患有肝母细胞瘤并接受手术,随后2年里又定期接受痛苦的化疗治疗。这一次,在省医呼吸内镜诊疗中心,小雨因合并肺部感染需进行呼吸内镜下灌洗治疗。然而,由于内镜诊室短时间内不能有家人陪伴,一进入诊室,小雨就因为不安和恐惧而哭泣不止。
在旁医务人员立刻想方设法安抚,但哭喊着要妈妈的小雨怎么也止不住大哭,完全无法配合诊疗。怎么办?此时,作为诊疗操作医生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群成主治医生急中生智想出一条“妙计”!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他是朋友和同事们公认的“超级奶爸”,哄娃“有一手”。只见他轻轻地搂着小雨,临时迅速脱去口罩,拿起一只医用手套,微笑着告诉小雨:“叔叔要开始变魔法啦,看仔细喔!”吸气,吹气,再用笔画上可爱又搞怪的五官,不出5秒,就有了前面照片中那个逗乐的卡通气球!加上充气隆起的五个手指,活像一只调皮的八爪鱼。
看到这个既有点丑又有点呆萌的卡通气球在医生叔叔的手中诞生,小雨立刻破涕为笑。
在旁配合的护士李敏看到小雨情绪好转,赶紧“乘胜追击”,立刻编了一个“魔法气球的故事”讲给小雨听,进一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天,渔夫出海意外捕获了一只胖乎乎、长得像气球一样的八爪鱼,而且是一只会魔法的八爪鱼!多么罕见啊,带回去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但最终善良的渔夫还是克服诱惑,把八爪鱼放生回了大海。八爪鱼从此用魔法默默保护着渔夫的安全,让他躲避风暴的危险……”
在小雨听得入神、情绪逐渐平静的同时,内镜麻醉医生吕素萍趁机悄悄给孩子完成了吸入麻醉诱导,当故事快要讲完时,小雨已经躺在医生的怀中安然进入了梦乡。

治疗圆满结束,小雨在复苏室顺利苏醒了,手里还拿着张医生做的“魔法气球”。他乖乖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还认真地告诉她这是一个有魔法的气球……
“魔法”故事,不止于此
对小雨而言,医护人员的“气球魔法”,在哭泣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在温暖中延续。对天南海北的就诊患者而言,省医的每个科室、每个角落或许都曾上演过类似的“魔法故事”。这张图,登上了国家级媒体健康报的头版和官网首页的主图位置。


这是发生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室里很平常的一幕。护士张惠怡,正在教一位术后苏醒的小患儿看拼音识字,识字纸上爱心满满。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平常的一幕之所以被定格放大,是因为它体现了医学的仁爱精神。手术,对每位患者来说都是人生中一件大事。术前的忐忑,术后的虚弱,几乎是每位手术者不忍回顾的感受。
就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往往特别需要来自他人的陪伴慰藉,一个拥抱,一个牵手,哪怕是鼓励的眼神、暖心的话语,也仿佛沙漠中的甘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室,同样的画面,每天都在默默地上演。在手术室里,陪伴你的,往往是幕后英雄的Ta们——一群能在封闭、严肃的空间里,“供应”温馨的人。在此,我们撷取其中的几个画面。
“五指”气球

这个气球造型好别致啊!还带了几个小耳朵……等等,那貌似是几根“手指”,难道,这是手套吹成的气球?没错,这就是医用橡胶手套,吹饱气后,就成了孩子们的绝妙玩具。瞧,护士阿姨还在气球上为小患儿写上了祝福的话!
别怕,阿姨给你讲故事

在冰冷的手术床上,盯着天花板,等手术开始;和在护士阿姨的怀抱里,手拉着手,听阿姨讲着故事,等手术开始。两种差别悬殊的感受!虽然,小朋友依然会对即将到来的手术惊慌不安,但相信护士阿姨的温声细语,也将同样留在她人生的回忆中。
握住我的手,不会有事的!

据说,拉手能让人保持平静的心灵,迎接人生中的暴风骤雨。此刻,握紧我的手,相信我们,相信自己,加油!
你的希望落在我的肩膀

来,换个姿势,躺得更放松一些。此刻,请让我给你支撑的力量,我们一起拥抱健康的希望。(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