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母亲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然而,有时,伟大无私的母爱也需要借助医学的力量来实现另一次重生。日前,河南一位A型血的母亲把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B型血的儿子掀开全省跨血型肾移植新的一页。
慈母捐肾救子,血型不合成“拦路虎”
“感觉身上比手术前轻松多了!”12月12日,刚做完肾移植手术的郑瑞(化名)激动地说。就在前一天,母亲的一颗健康肾脏被移植到他体内。术中,移植肾恢复血流灌注后,即开始泌尿。次日,长期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的郑瑞感到久违的轻松。但想到失去了一颗肾脏的母亲,郑瑞的眼圈又开始发红:“母亲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俺妈现在怎么样了?……”他的母亲手术苏醒后,第一句话问的也是儿子的情况。得知手术顺利,母亲眼含热泪。
31岁的周口青年郑瑞,今年3月被诊断为尿毒症,从此每周3次到医院做透析治疗。高昂的费用及生活上的不便,令家庭倍受煎熬。听当地医生说肾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郑瑞年过花甲的母亲决定为儿子捐肾,母子俩慕名来到省医肾移植中心。然而,检查结果令郑母如兜头一盆凉水:她是A型血,儿子却是B型。如果直接进行肾移植,可能会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可能导致移植肾在几分钟内被彻底摧毁。郑瑞只能等待有人能捐赠一个和他血型相容的肾脏,这个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在此期间,他只能继续靠每周3次的透析维持生命。
跨血型肾移植,绝望中柳暗花明
就在母子俩绝望之际,另一个消息却让他们感到柳暗花明:医院可以开展ABOi血型不相容亲属供肾肾移植(俗称跨血型肾移植)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脱敏”处理,清除郑瑞体内的血型抗体,达到手术要求后,把郑母的肾脏安全移植到儿子体内。郑瑞母子决定通过这项新技术,寻求重回正常生活的希望。经过医院、省卫健委伦理委员会审批,在查阅大量资料、多方论证、讨论后,肾移植中心决定为郑瑞及其母亲进行跨血型肾移植手术。跨血型肾移植区别于常规肾移植的关键点在于:避免由血型抗体引起的排斥反应及微血栓形成。在做移植手术前,必须先经血浆置换清除病患体内的血型抗体,这一过程被称为“脱敏”。由于国内主要依赖于单重血浆置换,需要大量的血浆(平均1万毫升左右),并发症较多,成本也比较高,严重制约了跨血型移植的开展。目前,省内跨血型肾移植尚处于停滞状态。
一边是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挑战。另一边是患者迫切的临床需求。目前,在省医排队等待做肾移植的患者有500多例。据统计,适合做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病例中,有35%的供体与受体的血型存在着不相容的情况。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闫天中主任团队多次到安徽、上海等地的兄弟医院交流学习,经过了长期扎实的技术准备。郑瑞需要在术前一至两周开始准备,将血型抗体效价降至1:8以下以达到手术要求,同时将B淋巴细胞水平降至接近0%。闫天中主任团队会同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血液净化科及输血科等多科室专家,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
手术中,就排出1000毫升尿液
血型抗体的清除有赖于血浆置换,省医血液净化中心开展的双重血浆置换技术,以白蛋白替代血浆,在血型抗体的清除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无并发症的发生,比单重血浆置换成本大幅下降,国内领先。由于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同时加上用药的要求,双重血浆置换的时间点有所限制,有时候要在晚上进行。血液净化中心主任张宏涛团队随时为郑瑞安排双重血浆置换,保证了及时、安全地完成双重血浆置换。血型抗体效价精确、稳定的监测同样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输血科主任燕备战团队提供了高质、高效、精确、稳定的血型抗体效价监测,为术前准备、术后监测、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提供了坚实后盾。手术中,由闫天中主任主刀,武小强副主任医师、曹广辉和王志为主治医师等通力协作,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供肾切取术和肾移植手术。在手术完成后,手术团队就知道自己打了一场胜仗。
母亲捐出的肾脏在郑瑞体内适应良好,术中开通吻合好的血管后,移植肾就已经开始发挥功能,不到一个小时就排出了1000毫升黄色晶亮的尿液!术后第一天,郑瑞就喝了一碗小米粥,能下床活动了。术后第三天,他的肾功能已恢复正常。目前,郑瑞每天尿量正常,代表肾功能的检测指标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没有发生排斥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
尿毒症患者的肾源增加了
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手段,但肾源紧张,一直是限制肾移植的最主要瓶颈。跨血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具有开创性意义,手术成功率以及远期移植肾存活率已经达到和血型相容移植手术一样高,如果能够在全省推广开来,意味着亲属活体肾移植将增加三分之一的肾脏供体,这能解决供体严重缺乏的医疗现状,给尿毒症患者更大的希望。(宣传部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