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肚子疼”到接到“病危通知”,再到后来吃碗面条都会“从肚子里流出来”,什么疾病如此凶险?近日,60岁的米老太太(化名),经历了从准备安排后事到转危为安的惊心过程,这一切,只因为她和腹部手术后3%概率的致命疾病“狭路相逢”了。
从“准备后事”到重获健康
米老太太60多岁,平时自认为身体还算硬朗。前阵子,她突然开始肚子疼,家人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给她吃了点常用药却没有丝毫缓解,于是赶紧把老人送到了当地医院。医院的检查结果让人揪心,米老太太被诊断为嵌顿疝发作导致肠坏死,需手术切除。更让人担心的是,在当地医院手术后,老人腹部伤口迟迟不能愈合,并扩大成巴掌大一块。已在ICU住了不少日子的老人被下了病危。原以为治疗无望,家人只好把老人接回家,只为让老人能在家吃顿安稳饭,心里甚至连准备后事的打算都有了。一碗面条下肚,老人腹部伤口处翻涌出了脓液和食物糊糊的混合物,但令人意外的是,或许是脓液的流出使局部病灶压力有所减轻,老人的精神状态竟然较之前有所好转。在家里亲戚的建议下,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带着老人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就诊。
宋笑飞副主任医师接诊时,老人伤口处的皮肤、皮下组织腐烂严重,用剪刀清理腐肉并无血液流出,老人也感觉不到疼痛。进行彻底清创后,宋笑飞发现老人肠道上有一颗红枣大小的洞,原来,这就是老人家遭遇的致命危险——“肠瘘”。据统计,3%的腹部手术患者可能遭遇这种疾病。宋笑飞在此处加上特殊的引流管负压引流,同时在肠道远端放置营养管,加强肠内营养支持。由于老人身体状况极差,先被送至ICU,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又转回胃肠外科。考虑到老人肠瘘部位缺损较大,医生为其进行了二次手术。术后,老人逐步恢复,目前已经拔除引流管,能自己吃饭了。已经开始“准备后事”的老人能恢复健康,患者家属万分感谢。同时他们也忍不住问医生:肠瘘为啥这么难治?宋笑飞告诉他们,肠瘘的治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精准判断、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患者有良好的营养状况。
肠瘘是怎么形成的?
肠瘘,顾名思义就是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的胃、肠管漏了,肠内容物即粪便就会从肠管中流出,进入腹腔,造成严重的腹腔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肠瘘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腹部手术:为肠瘘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有十二指肠瘘、胃肠道吻合口瘘、手术损伤等。消化道构造特殊,胃液、胰液等具有腐蚀性,还有肠内大便的污染性,常常会导致伤口被感染、难以愈合,引发更多严重问题。2.疾病: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常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引流后往往形成阑尾残端瘘。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和肠道肿瘤均可形成肠穿破和肠瘘。3.外伤:腹部锐性或钝性外伤均有可能损伤肠管而成肠瘘。4.先天性异常:卵黄管未闭可造成先天性脐部肠瘘。
肠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肠瘘的表现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和疾病的不同时期而异。十二指肠瘘流出物含有胆汁及胰液,腐蚀性极强,瘘口或手术切口周围常有皮肤糜烂。空肠瘘流出黄色稀蛋花样液。瘘口位置越高、瘘口越大或瘘口远端有梗阻者,流出的消化液越多。低位的肠瘘如回肠瘘、结肠瘘,有时也表现为切口或引流管口长期迁延不愈合等等。总之,腹部手术后引流袋的液体异常、伤口迁延不愈等均要考虑是否出现肠瘘,应到相关专科就诊。
肠瘘的治疗
肠外瘘及肠梗阻胃肠外科非常多见,其平均病程长达4个月以上,其间各种并发症频发,花费较大。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对胃肠道手术后的胃瘘、吻合口瘘、小肠瘘、结肠瘘、胆瘘、胰瘘等,均有规范化、专业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保守治疗是通过双套管引流、纤维蛋白胶封堵、片堵等各种方法,为久治不愈的疑难患者解除病痛。外科手术即在为患者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再次手术修补瘘口。(宣传部 尹沅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