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21天,他们为391名患者撑起“生命之舟”

时间:2021-08-29

21天

你会做些什么?


有这么一群人

21天

他们闻令出征

从无到有

建立生命防线


21天

他们昼夜奋战

与患者命运与共


在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

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队

已经坚守了21个日夜

严格筑牢感染防控闭环

全力做好患者救治服务


不断上演

一幕幕感动瞬间

 

01

6小时建起“生命方舟”



8月6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到上级指令,要求成立医疗队支援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入驻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


图片

8月7日上午10时


阳城医院救治点总负责人、省医副院长申志强带领刚刚来到郑州阳城医院的护理管理团队,前往病房了解情况、布置任务。


6个小时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391名患者将转运至此。


图片

作为护理负责人,河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纬华需要在陌生的环境快速摸清情况,做好应战准备。她不仅要为391名患者负责,更要对636名护理人员负责。


391名患者涉及

改造住院部11层的21个病区

每个病区20张

420张床位,单人单间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督导组院感专家的指导下,护理和院感团队将整个医院按照“三区两通道”的格局进行改建,门诊楼一、二、三层改建成9个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通道。


随后,管理团队对各通道路线进行实地查看,对患者和物资转运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请示、协调,制定方案。


不到3个小时,团队成员通话记录累计达780个,大家的嗓子不知不觉已经嘶哑。


图片


隔离病房需要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家又把输液器、注射器、吸氧管、床上用品等急需物资,分批分次抱到第二摘脱间门外,安排人员穿好防护服,分别在第一、第二摘脱间传递物资。


物资传递运送了3个多小时,临时安装的门也因反复使用损坏。


制定转运路线、对接转运流程、筹备护理单元、布置通道准备穿脱间物品、摸清患者信息……


6个小时

他们改建出了一艘

标准化的“生命方舟”

02

13小时妥善安置391名患者



当日下午3点33分,第一批患者开始转运。


申志强副院长带队前往住院部患者通道迎接病人。


图片

护士长裴永菊回忆,为了不遗漏一个患者,她和同事在住院部一楼接急救车,与转运医疗队的护理人员逐个对接确认


每接一名患者,他们都反复核对编号、姓名、原六院的病区、现阳城医院救治点的病区。


图片

“到几楼,病区在左手还是右手,门口有护士会接着他(她)们。”这几句话,裴永菊和同事们不知说了多少遍。隔着防护服、口罩、面屏,每发出一次声音都格外吃力


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拉开急救车的车门,任凭汗水滑过肌肤,滴落在防护服里。


图片

病区内,护士长李静和大家有条不紊地为所有转运患者再次核对信息,安排病房并逐一粘贴患者编号,并将危重患者、特殊感染患者、儿童、产妇的床位调整至距离护士站最近的位置。


当天晚上7点

大家还为已经入驻的患者逐一送餐。11个楼层21个病区共分发晚餐202份。


8月8日凌晨5点56分

随着最后一辆急救车的驶离,14个小时的转运圆满结束。


图片

在这紧张有序的14个小时里,医疗队片刻未休。李静护士长累得直接坐到了地上,她说:“虽然很累但心里踏实,因为患者平安。”

03

筑起828人防护线



随着患者的有序安置,大批医务人员也随即到来。截至目前,郑州阳城医院救治点已经拥有来自25家医疗机构的828名医务人员。


图片

防护服的正确使用,就成了防控院感的关键一步


护士长许妍和大家一起,迅速组建起一支57人的防护督查队。


每天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每个通道总有两名护士在清洁区和污染区,耐心指导医务人员穿脱防护服。


一天8个小时,三班倒,

9个医务人员通道,

人均至少需要指导30人穿脱。


“脱比穿更重要!”团队成员刘博、倪婷、周西、鲁怡名等认真检查穿脱情况,高标准要求。“让这里的每位战友身着铠甲安全进出病房,这是我的责任所在。”


医疗废物处置是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


疫情防控救治点产生的涉疫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成为二次传染源。


图片

在公众视线之外,还有一群由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阳城医院19名医务人员共同组成的消杀医废小分队,默默奋战在“高危地带”,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医院的洁净。毛阿敏就是成员之一。


毛阿敏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是一名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也是这支队伍的领队。自阳城医院救治点接收患者以来,消杀医废小分队就承担了医院的全部清洁工作。


清理垃圾桶

消杀厕所

清洁地面

每天里里外外要做的工作非常多。每天光是收集、转运医疗废物,就有2800公斤


“一个班是4个小时,前期没有转运电瓶车,我们就用小推车推,每天往返住院部和医疗废物暂存处20多趟,每次要运送40-50公斤的医疗废物,基本上一个班的话差不多要走接近1万步。”


图片

在这里做清洁,不仅体力消耗大,因为需要接触患者的生活和医疗垃圾,风险也很大


尽管穿上全套防护服,但由于经常要在水泥地上工作,防护服和手套容易破损,他们就穿戴两层鞋套和手套,所以更热。


好多队员身上都出现了湿疹,今年52岁的省医第三方明喆物业公司职员肖师傅手都起泡了,还在坚持工作。“装满医疗废物的黄色垃圾袋一定要密封扎口,有效消杀后立即投入医疗废物垃圾桶内,确保医疗废物不落地。”

04

391名患者的心声

图片


硬件的保障带来的是环境安全,心灵的呵护带来的则是医患和谐。


图片

21天里,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原本陌生的828人与391人相互陪伴


两个群体,一个目标

携手同行,用真心碰撞出真情。


#1

图片

69岁的男性患者郜老因继发性肺结核,已经隔离治疗了一个多月,情绪极度不稳定


当护士们束手无策时,河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质量管理科科长蒋秋焕换上防护服走进病区,查阅病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掌握一手资料。


“病人的心情咱也能理解,他们也确实不容易啊!”蒋秋焕说。她不厌其烦,以真心换真情,一步步感化身边倔头强脑的老人。她还“互换立场”去深刻挖掘出郜老十万火急着急出院背后的原因。


图片

1个半小时过去,郜老从开始的半躺着不屑一顾,到后来的慢慢坐起刮目相看,再到最后的满脸微笑表示歉意,双手颤抖着迟迟不肯松开蒋秋焕的双手。


最后,蒋秋焕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保存在患者手机上,告诉老人,任何时候无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打电话。


为了持续关注该患者,蒋秋焕专程到病房内看望了郜老5次,电话沟通8次,还给老人送去了水果和饮料。已经和老人成了亲人,老人承诺等隔离结束后邀请她去巩义老家做客。


“我们一起努力,并肩抗疫,

争取早日出院。”老人说。


#2

图片

“患者需要我,我必须打起精神。”隔离区里,面对家人的突然离世,她做出了艰难的取舍


进驻阳城医院的第十天傍晚,省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李赛赛接到电话,奶奶去世了。


她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呼唤声,甚至无法回家再看奶奶一眼。


图片

坚强的李赛赛调整好了情绪,继续投入到了夜班的工作中。“医院需要我,患者需要我,我必须打起精神。”下夜班后她吐露心声。


慢慢地,她在忙碌中暂时抑制住了思念,为患者带去了保障。“李赛赛很棒,有她在,我们很放心!”


#3

图片

隔离病房里对唱戏曲,医患戏迷同台竞技,这样的“有爱”场面就发生在阳城医院救治点。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8月21日,一段熟悉的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在隔离病房响起。护士毛阿敏与56岁的患者,你一段、我一段,像打擂台一样对唱开来。


图片

想家、孤独、焦虑,这些情绪患者普遍都有,护士们会趁着查房和患者聊聊家常。


得知李阿姨平时喜欢逛公园、听戏,有事没事还喜欢唱上两段,这让病区护士长、省医感染科护士长李静想到同样喜欢唱豫剧、负责院区医疗废物管理和环境消杀的急诊科护士毛阿敏。


一场巡查病房时的临时对唱就这样开始了。


图片

“阿姨,听说你喜欢唱戏,我也爱唱我也想唱,咱俩就唱吧!”毛阿敏说唱就唱。


李阿姨一开始低声跟着哼,在众人鼓励下,也放开嗓子唱起来。


一曲唱罢,两人约定,

等疫情结束,

到公园里再尽情唱一回。


图片

同时间赛跑、与病毒作战,离家近20天,每天都是宿舍病房两点一线的隔离生活。战疫路上,毛阿敏何尝不是另一个“木兰”!

 

05

揭秘:快速形成护理合力

图片


图片

护理人员数量庞大、人员组成复杂,但是在21天里,全院护理工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这依赖于科学化的管理


图片

救治点成立了临时护理部,由刘纬华任护理部主任,明确分工,先后制定了护士长例会制度、隔离病房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各班次工作职责及工作清单、隔离病房各种应急预案、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资料等,统一了各病区护理人员排班模式。


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阳城医院救治点院长申志强每天参加护士长例会,着力解决临床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图片

护理管理团队结合“战时、实用、规范”的原则,制定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病房管理质量查检表和病房管理质量督导计划。


图片
图片


8月11日开始,刘纬华、蒋秋焕、许妍、马彩霞、裴永菊和王淑粉分成五组,带领10名临床护士长,利用4天时间,深入21个隔离病区——


对咽拭子标本核对及采集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人员排班、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消防安全管理、住院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等内容进行督查。


根据督导结果,汇总、整改、督导、持续提升,顺利达到了同质化管理的目标。

相关动态